又见老屋有一支有关老屋的歌,在心里打了很久、很久的漩涡,一直没有唱出来
今年春节,我终于在侄儿的陪同下回了一趟老屋
天!这是那栋我熟悉的亲切的热闹的、生我长我、陪伴了我十八年的老屋么?怎么这般的低矮?我童年、少年眼中那高大、气派的大斗门哪里去了?那142020-12【原创】
,比较北方人来却是最为生动,最为显眼的
梧州人在两广当中,高于同类
记得我初次到广西,总以为广西人都讲白话(粤语),其实,多数人听不懂
所以我和梧州人交谈也用国语,但可怜的梧州人却不习惯
后来才知道,梧州人和广州人相通
而广西其它地方如桂林、柳州,却不讲白话(南宁讲些许白话,但不纯正)
梧州人大多数是外县和外省人,真正的“土族”不多
其中和广州关系渊源最长,最深,也最密切
据知梧州的“龙母庙”,还是广东人建造的
所以梧州人的一些生活习性,比如上茶楼,逛夜市,居骑楼,包括语言用字,饮食品味等等,都与广东人习习相近
由于梧州通关口岸早,加上地理地势所限,所以梧州人惯常经商
这里的经商气息味很浓,贸易场所比比皆是,机遇随时都有
尽管梧州人平日私下里和你交往待你礼貌,客气,有淳朴之风,但交易时所表现出来的精明、狡诘、江湖一套,却是一般外地商人所兼具不到的
所以不论在光天化日之下,还是在夜晚街灯流淌;不论在茶楼酒肆,还是在街头巷尾,只要你漫步街头,交融在人群里,你就会感受到在这座城市生活中,尚存的一股不息的活力和旺盛,并透过那一对对明亮几净的眼眸,浸淫在一种随时被买,又或随时被卖的感受之中
我在梧州商事几年,结识了不少头头面面、方方孔孔
有政府官员,有商业大贾;有贸易伙伴,有捐客小人;有货币专家,有古玩小贩;有盆栽巧手,有餐饮老板;有促膝朋友,还有三教九流
尽管这样,直到今天,我仍觉得我对梧州有不尽的了解
当我潜心捕捉到这种感受的时候,偶读到《梧州日报》第三版—篇文章,它让我对梧州这座城市多少知道了“梧州建城始于何时”的了解
文章说,广州公元前2
出姜,那然而合家的一次大动作,村子里表露出的是大场合,真是士女老小齐上阵,只有能帮上忙的都去维护了
不只是如许,亲属多的还搬亲属,亲属少的找没种姜的街坊,亲属找不上,街坊来维护,处心积虑快出姜
其时的嘈杂场合真不亚于现此刻的赶年集,这么说吧,故乡那2000人丁的大村子里,除去老的、小的不才干活的,那一千好几百人都涌向那一片片大姜地
老彭和小林的风气鲜明各别
老彭是横冲直闯,径直跨过大门、二门,而后冲进书屋;小林也直闯大门、二门,然而在里门外停下,敲门传递